如果孩子「不給糖就搗蛋」怎麼辦?遵循 4 方法,孩子鬧脾氣、家長不慌張

如果孩子「不給糖就搗蛋」怎麼辦?遵循 4 方法,孩子鬧脾氣、家長不慌張

萬聖節時,孩子們總說「不給糖就搗蛋」,但在日常生活裡,孩子如果一樣不給糖就搗蛋呢?親職教育專家指出,家長不應子女搗蛋、鬧脾氣就妥協,應在需求不合理時拒絕他們,發生當下 2 個步驟讓孩子消化情緒;事後 2 個方法導正觀念。即使孩子下次再鬧脾氣,家長也有應對策略,不用驚慌。

孩子「不給糖就搗蛋」的背後,可能源自家長面對孩子任何要求時,都選擇順應、接受,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到宅親職諮詢師張李明德說明,當家長不喜歡與孩子產生衝突,選擇實行愛的教育卻過於自由放任,從不加以約束時,就可能成為「驕寵溺愛型父母」。

家長自我檢視:驕寵溺愛使孩子衝動霸道

過去學者 Maccoby 與 Martin 以「父母的要求」及「父母的反應」作為父母管教子女的基本向度,並將父母管教方式區分為權威民主(高回應高要求)、驕寵溺愛(高回應低要求)、威權專制(低回應高要求)及忽視拒絕(低回應低要求)等 4 種類型。

驕寵溺愛型父母通常以寬容、接納的態度面對子女要求或衝動,願意給予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同時會盡量避免強勢威權、控制及懲罰面對孩子在言語或行為上的不適當,也較較少去干涉或指導。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也會立刻給予安慰。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童容易表現衝動、霸道,也缺乏控制力。

2 步驟、2 方法,孩子再也不是小霸王

如果想制止子女總是因為得不到而哭鬧,父母的溺愛必須及時停損,但對於已經習慣立即滿足孩子各種需要的家長來說,改變也相當不容易。因此張李明德提供家長,在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的當下與事後階段,各自運用 2 個方法及時導正孩子觀念,孩子再也不會是小霸王。

當下步驟 1:拒絕孩子要求,培養挫折忍耐力

孩子成長過程裡,一定要學會接受挫折與被拒絕,張李明德提到,有時家長擔心、害怕孩子因挫折受傷,所以盡力避免。但即便父母盡全力滿足與保護,當子女進入校園、職場等階段,勢必得配合他人,無法事事順心。若從小事開始培養子女挫折忍耐力,未來他們遇到不如意時也不會因此深受打擊。

當下步驟 2:孩子哭鬧沒關係,給予同理即可

當孩童習慣予取予求,突然有一次被家長拒絕一定會感到失落,甚至開始生氣、鬧脾氣。張李明德建議,孩子出現情緒反應都屬正常,過程裡父母要學習釋出理解與接納,並向孩子表現同理。不過不需要一直安慰子女,只要讓他們意識到,「爸爸媽媽已經了解我的情緒」即可,通常 5 至 10 分鐘,孩童就會漸漸消化情緒並穩定。

事後方法 1:教孩子尊重他人與環境條件

當子女提出需求,父母滿足他們前,要教導孩子尊重他人與環境條件,張李明德提到,有些孩子在寵溺下,養成新/舊的、我/別人的「全都要」的習慣,比如說糖果不分給兄弟姊妹,既不尊重他人,也未思考環境條件是否適合提出要求。孩童在 3 歲後會開始注意他人與外界的感受,並換位思考,正式開啟子女學習尊重的最佳時機。

事後方法 2:重新建立規範,再次告知規則

張李明德說,寵愛與規範要並行,意即滿足孩子建立在限制內的需求。不過家長可與孩子討論限制的範圍,舉例來說,糖果不是都不能吃,但也不能全都吃,而是一天就是只能吃 2 顆。也就是說家長對於規範要堅持,不能再妥協,當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的認真嚴肅,大多都會配合。

張李明德提醒,如果孩子遲遲不停止哭鬧,可再回頭檢視是否方法有誤,父母也要盡量避免指責語氣,比如「哭什麼哭」;別讓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哭鬧聲下被激怒,而開始大聲斥責他們。雖然凡事起頭難,但只要爸爸媽媽語氣溫柔且堅定,經由 4 個方法反覆訓練,孩子遇到需求被拒絕的狀況時,哭鬧時間也會越來越短,長久後也能不再出現「不給糖就搗蛋」的小霸王行為。

文/陳韋彤 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不給糖就搗蛋!認識西方鬼節萬聖節習俗/由來/各國慶祝方式
畫上女巫妝、鬼怪妝!兒童萬聖節人臉彩繪要注意「這些事」
舊衣利用動手做!簡易教學最低成本萬聖節骨頭裝、蜘蛛裝、鬼怪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