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氣質不同,有些寶寶特別好哄,但有些寶敏感、常哭鬧,若不滿足他的需求,會以強烈的哭鬧聲做為訊號,向父母提出要求,直到被滿足為止,這些情況都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的特徵之一。爸媽可觀察寶寶是否有高需求的情形,另外,當高需求寶寶哭鬧時,並不一定是需求未被滿足,也可能是生病了,兒科醫師教你判斷的依據和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其與生俱來的「氣質」,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兒童復健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兼執行長葉采青說明,高需求寶寶的氣質往往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堅持度高、注意力較短、趨避性屬於較退縮、反映閥值低、適應度低、反應強度高、情緒本質較負向。
她表示,高需求寶寶擁有先天性、與生俱來的氣質,可能從媽媽懷孕的過程中,就帶有這樣的基因,或是懷孕過程的表觀遺傳影響,出生後,進而出現高需求寶寶的氣息。
高需求寶寶常見 12 項特質
首先確認孩子是否真的為高需求寶寶。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劉賢冠表示,哭鬧是嬰幼兒表達需求的語言,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當寶寶有需求時,會以哭來尋求滿足,有些爸媽會認為孩子經常哭鬧,即為高需求寶寶,但其實孩子是缺少爸媽正確的陪伴或僅是表達生理需求,若爸媽提供足夠照護與陪伴後,孩子仍不斷有高需求的情形,才會被稱為高需求寶寶。
一般高需求寶寶最常見的特質,通常會有以下 12 點:
- 情緒反應激烈
高需求寶寶的需求未被滿足時,會產生很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大哭、尖叫等,有時哭泣持續時間甚至長達 1~2 小時。 - 對環境敏感
很難適應環境變動,對於聲音、味道敏感,出現與平常不同的聲音,或睡眠環境更動,都會感到不安,容易生氣、哭鬧,不易配合。 - 精神活動力旺盛、睡得少
經常睡 1~2 小時就會醒來,睡眠上無規律性,清醒時間長、精神體力旺盛,清醒時需要爸媽陪伴在身邊。 - 難以自我安撫
0~1 歲寶寶通常會尋找自我安撫的方法,吸吮手指頭、奶嘴,或抓取床邊的棉被等,會感到安穩並自行入睡;高需求寶寶難以自我安撫,且經常會出現爸媽已提供了奶嘴、以包巾包覆,或是為寶寶拍背,都仍無法安撫的情形。 - 需求捉摸不定
原先對於高需求寶寶有效的安撫方式,隔天可能就無法發揮作用,只能透過不斷嘗試各種方式(例如:音樂、按摩等)來安撫。 - 分離焦慮更明顯
寶寶於 7~8 個月大時,「物體恆存」概念漸漸開始發展,這時,寶寶還無法辨別物品不見僅是暫時消失,並非永遠消失。此一階段,當爸媽離開寶寶身邊,寶寶不確定爸媽是否會再回來,會哭鬧不已。高需求寶寶的反應,相較於一般寶寶會更加激烈與明顯,臨床上,常遇到爸媽僅是上廁所,高需求寶寶就會感到壓力很大而哭天搶地。 - 需經常抱著、放不下來
寶寶就像無尾熊一樣,很依賴主要照顧者,特別是媽媽,時常需要被抱著,只要將他放置於嬰兒床上,就會明顯產生生氣情緒或哭泣,有時哭鬧並非肚子餓等生理需求,而是需要媽媽的安撫,想吸吮乳房或安撫奶嘴。 - 餵食頻繁
葉采青執行長表示,特別是小寶寶,需要經常餵食,會常常掛在媽媽的身上,而吃一頓飯的時間通常較久。 - 需求不斷
寶寶的需求不斷,很多事情怎麼做都無法被滿足,甚至會哭鬧、生氣,若家長仔細察覺,會發現高需求寶寶有自我要求的特質。 - 不易滿足
寶寶的需求幾乎無法被滿足,無論家長如何安撫,寶寶都可能會不高興或不舒服,而此情況,在襁褓期較明顯。 - 經常清醒
高需求寶寶對於睡眠的需求較低,任何風吹草動或在半夢半醒之間,只要換人抱,就會有所察覺。 - 不斷吸取主要照顧者的精力
寶寶可能會一直源源不絕的從主要照顧者的身上,吸取精力或專注度,經常讓照顧者感到疲憊。
針對高需求寶寶的 12 點特質,葉采青執行長表示,這些特徵不是絕對,某些特質可能跟後續的陪伴與教養的原則有關,「如果敏銳度較高的孩子,能好好發揮這樣的恩賜,可能是一位很好的創作者;精力旺盛時,能帶給別人快樂;當別人在睡覺時,他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去看待高需求寶寶,要如何去接納他。」
寶寶哭鬧是需求未被滿足還是生病?
劉賢冠醫師表示,對於家有高需求寶寶的爸媽,寶寶哭鬧可能是常態,但爸媽仍需要考慮以下 3 種生病的可能:
- 腸絞痛
大多於一天之中的某個時刻發生,通常為夜晚,若爸媽發現寶寶白天精神狀態皆不錯,只有晚上時哭鬧、難以安撫,隔天白天又恢復正常,可能為腸絞痛。爸媽可自行在家照護,或帶寶寶就醫尋求醫師協助。 - 發燒
要特別留意嬰幼兒的體溫變化,雖然爸媽對於高需求寶寶的哭鬧習以為常,但若有發現寶寶的哭鬧反應與平常不同,建議為寶寶測量體溫,才能排除疾病、身體不適之可能。 - 腸套疊
好發於 6 個月~1 歲之間的寶寶,寶寶會出現腹痛症狀,約每隔 10~20 分鐘疼痛一次,因此會出現一陣又一陣的哭鬧,同時也會合併嘔吐、大便有血絲等症狀,這時,請儘速就醫。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圖/蘇鈺婷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高需求寶寶 12 個特質!寶寶一直哭是生病還是需求沒被滿足?」。
延伸閱讀
當心假性陪伴!記住「41 愛多多」口訣 給孩子專注優質的陪伴品質
孩子有 ADHD 怎麼教?該告訴老師嗎?精神科醫師:要為孩子種下希望的種子
掌握照顧高需求寶寶的 7 大原則,接納並了解寶寶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