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丟給手機養!心理師:要這樣做孩子才會更愛爸媽

別把孩子丟給手機養!心理師:要這樣做孩子才會更愛爸媽

這幾年,手機、平板幾乎成為了爸媽最好的保母幫手,無論何時何地,孩子哭鬧起來,只要拿出手機、平板,就彷彿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讓孩子專注於那塊小小的板子,給父母換來一時的安寧。

不過,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芳綺指出,若是孩子們一哭,父母就提供手機、平板來安撫他,長期下來會養成孩子的認知錯誤,覺得「只要哭就有手機可以玩」,未來較無法以正常的方式進行溝通,與同齡孩子相處時,也仍然會傾向用「哭」解決問題。

許芳綺建議,學齡前的孩子每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以免養成孩子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的壞習慣。「與其用電子產品安撫孩子,不如把握孩子重要的成長實際,讓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

別錯過孩子的心理成長重要階段

許芳綺表示,寶寶出生後,媽媽從每日吃喝拉撒睡來認識寶寶的天生特質,而寶寶也會回應媽媽,這種循環互動會建立「親子連結」,這是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的重要基礎。

大多數的母嬰關係都屬於「安全依附」,當媽媽暫時離開身邊時,孩子仍有安全感,能夠放心的玩,且可以讓陌生人接近,而情緒焦慮時在媽媽回來後容易被安撫。親子間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有益於孩子將來的情緒控制、人際發展。

如果親子互動不足,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EQ較低,學習刺激少、學習速度慢,對新的事物不會感到興奮。遇到問題時出現挫折、焦慮、憂鬱的情緒,且缺乏耐心去嘗試解決問題,也不知該如何適當處理情緒。孩子的心情一直沒被同理,就會不知該如何同理別人,容易產生「反正你們都不懂我」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衍生行為反抗的問題。

如何養成孩子的健康心理

許芳綺建議,新生兒時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父母可以回應孩子的哭聲、笑聲,以簡單的句子與孩子對話,其實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表情和音調;鼓勵爸爸主動陪玩,分擔育兒和家事,不僅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能減輕媽媽的育兒壓力。

進入學步期,孩子已經能聽得懂簡單的語言,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情緒,練習用語言表達取代哭鬧。帶孩子多探索、嘗試不同事物,在安全的範圍內溫柔、堅定的放手。

入學後,建議父母每天抽出5-10分鐘,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情緒、人際與學習上的問題,若孩子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穩定的時間與空間留給親子互動,有助於提升良好的親子關係並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需要注意的是,待在孩子身旁滑手機並不能算陪伴。效果最好的陪伴應該是親子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如閱讀繪本之類的;或者,孩子在玩的時候,家長就算沒有直接參與,但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在自己身上,」許芳綺提醒到。

隔代教養家庭 更要把握時間相處

許芳綺提醒,家庭環境很重要,隔代教養的家庭,父母更應把握與孩子短暫的相處時間。此外,家中的氛圍、父母間的相處,都是孩子學習表達情緒的範本,父母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或出現負面言論。

當工作壓力太大時,可先尋求其他的支持力量,例如朋友、親子團體聚會等,抒發心情。假使孩子的情緒真的很難被安撫,一哭就停不下來,或是攻擊其他小朋友甚至傷害自己,建議到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延伸閱讀:

幼兒反覆胰臟炎 家長要留心是否為罕病「囊狀纖維化」

孩子還不到網路成癮,但上網時間過長,父母能夠怎麼辦?

罕病骨質石化症「大理石寶寶」無法自行抬頭 骨髓移植獲新生

台大研究:睡前玩手機8分鐘 讓你少睡1小時

台灣上網時間全球第一 1/3青年上網時間長於睡眠 醫疾呼戒癮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