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之死探討 2 》幼兒專責醫師有機會發現兒虐!醫建議增設 2 制度補破網

20240326_剴剴之死探討-2-》幼兒專責醫師有機會發現兒虐!醫建議增設-2-制度補破網

過去透過幼兒專責醫師計畫,的確有過兒科醫師藉此發現兒虐、家暴的案例,但如果要讓制度更加完善,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建議增設 2 個制度,有機會填補現行計畫的漏洞,接住每一個孩子。

現行的幼兒專責醫師並非收案高風險個案,其個案多是取得雙親同意,而加入制度的一般家庭,但不代表這類家庭就不會發生兒虐的可能。兒科醫師洪佑承曾在收案家庭中,發現一名孩子臉上有紅紅的巴掌印,細問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生父會對子女施以暴力,母親卻無力阻止。

成為孩子的家庭醫師,有助於早期發現兒虐

洪佑承表示,透過幼兒專責醫師,與親子的黏著度更高,尤其雙親中有一方是施暴者時,另一方會更願意坦誠子女有受暴的狀況。如果有哪些孩子需要特別關心,或家庭氛圍不尋常,他們更有機會及早警覺。當孩子有任何問題,亦能建議家長採行更合適的教養和應對方式。

以上述個案為例,母親原先擔心與孩子生父關係變差而不敢通報,但洪佑承認為,身為幼兒專責醫師,相對容易取得家長信任,能勸服該位母親不要害怕通報。另外有時也會遇到有體罰習慣的父母,難以拿捏需不需要通報,通常需追蹤一段時間進行觀察與判斷,若與家長關係熟稔,他們較願意接受這種密切關心的方式。

因此,當孩子的家庭醫師能在此時發揮功能,若能及時在孩子身上發現輕微、不對勁的傷痕後通報,也因與家長建立了信任關係,就能給予適合家庭的親職指導,能有效防範更嚴重的暴力事件發生。

醫提 2 建議優化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幼兒專責醫師在某種層面上,確實有助於發現家暴與通報。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仍擔心,醫生不是隨時都能在旁查看,不見得能夠發現所有兒虐的發生,照顧者若隱匿事實,恐怕難以發現。他認為,不應只針對 3 歲以下的安置幼兒全數指派幼兒專責醫師,應做出 2 大調整來優化現行制度。

  1. 協助專責醫師落實不定期家訪

為了防止剴剴案再發生,衛福部已決議將 3 歲以下幼兒皆指派幼兒專責醫師照護。由於他們屬於強制指派個案,依規定,醫師可經評估啟動家訪機制,如果順利運行,每年需訪視 2 次。但家訪過程,必須由社工與警政偕同,從中協調與發揮強制力,不能單由兒科醫師進行。

同時建議衛福部可研擬配套措施,派案善用診所可近性的原則,假如是個案居住在診所附近,醫師只需到對街或短距離訪視,利用看診空閒時間便能家訪,讓家訪更順利,也許能幫助醫政角色化被動為主動。另外,除了安置幼兒外,現行也有其他高風險家庭,同樣須納入指派個案中會更好。

  1. 強制高風險家庭或安置幼兒需每月就診

如果現行人力無法做到不定期的家訪,林應然認為,要求照顧者需要每月帶孩子讓專責醫師檢查身體,此方法就不必過於勞師動眾,同時也能直接觀察孩子與照顧者的互動。雖然只能確保孩子當下沒有受虐,但透過強制、定期的會診,相較能給予照顧者壓力,比較不敢有虐待的狀況。

即便增設上述制度來填補現行漏洞,林應然強調,社政體系的完善仍更重要,無論是醫院的兒少保護通報,或基層的幼兒專責醫師,都只是幫助發現兒虐的其中一個環節。未來如果期待能有越來越多醫師投入此制度,更不應讓參與者認為自己萬一沒發現,就會被咎責的窘境。如何確保兒科醫師的權益與福利,也盼能納入後續中央的討論中。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兒科醫師洪佑承、兒科醫師林應然

延伸閱讀
剴剴之死探討 1 》衛福部決議「3 歲以下安置幼童皆派幼兒專責醫師」,醫指現行制度存 3 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