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張小姐在懷孕 36 週又 4 天時發燒,隔日剖腹產下男嬰。寶寶出生後狀況良好,但第 4 天卻在嬰兒室發生 2 次唇色發紫,恢復後活力依舊正常,兒科醫護團隊排除了先天性心臟病,但抽血檢查卻發現寶寶的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且隨後出現發燒及活力下降,在高度懷疑周產期感染的情況下,安排血液培養、腰椎穿刺及核酸檢測,最後確診為新生兒伊科 11 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並轉入兒童加護病房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昇指出,上述個案當時除了黃疸、皮膚斑駁及發燒外,還出現敗血症、瀰漫性血管內血液凝固障礙以及肝功能異常、心肌炎等併發症,必須給予免疫球蛋白和支持性療法穩定病情。
會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 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 B 型病毒」2 類
吳秉昇說明,其實腸病毒是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的常見傳染病之一,病毒分類多達數十種,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有不同,好發於夏秋之際,典型症狀為皰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病。他解釋,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為輕症,會引起重症甚至致死的包括腸病毒 A71 及 D68 型嚴重感染,以及嚴重的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吳秉昇接著指出,通常會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 B 型病毒 2 大類,傳染途徑包括生產前感染、周產期感染以及產後感染三種。一般而言,媽媽在生產前感染,病毒會隨著血液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感染 2 週後,母體產生的腸病毒抗體也會進入胎兒體內產生保護力;但若是母親感染兩週內就出生的寶寶體內就只有腸病毒而無抗體,會很快發病且病情嚴重。
而周產期感染是指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體帶有腸病毒的血液及糞便,因而感染發病,這也是最常見的新生兒腸病毒感染途徑。產後感染則是在托嬰的機構與其他孩子的水平傳染,或返家後被其他家人傳染所致。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特徵:病毒性敗血症致全身器官受影響
伊科 11 型病毒感染新生兒引發腸病毒的重症率相當高,,重症死亡率也高達 2 至 5 成。吳秉昇解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特色是病毒性敗血症導致全身器官均受影響,尤其是猛爆性肝炎、心肌炎、腦炎、凝血功能異常等全身症狀,加上沒有核准的腸病毒治療藥物,發病時病情進展相當凶猛,因此可以說是兒科醫師的夢魘。
吳秉昇表示,目前醫界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共識是盡早使用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濃縮的人類抗體,藉此去中和寶寶體內腸病毒。其餘就是做好支持性治療,這相當考驗新生兒重症治療團隊。腸病毒目前只有 A71 型有研發疫苗上市,但新生兒感染的均非 A71 型腸病毒,加上父母感染經常不會有手足口病、起疹子等典型症狀,而是以發燒、肋肌痛、咳嗽或腸胃道症狀表現,較難診斷,因此新生兒也難以預防。
吳秉昇建議民眾,可時時注意新聞是否有相關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尤其是遇腸病毒流行期需更加小心,托嬰機構內亦須加強洗手及環境清消等預防措施。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