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順的產檢背後,其實潛藏風險。一名懷孕 21 週的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被發現胎兒體重小兩週,雖未出現其他症狀,卻在中期子癇前症篩檢中驗出,胎盤功能異常程度超標 7 倍,屬於高風險族群。所幸孕婦馬上回診,啟動一連串監測與用藥,一路安胎到 29 週,寶寶才順利出生。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施景中說,上述個案如果當初照常規約產婦一個月後才回診,後果一定不堪設想。他強調,這就是為什麼要做「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因為一發現不對勁,醫療便可及時介入,成功保住媽媽跟寶寶。
「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的重要性為何?
施景中指出,子癇前症這種疾病影響身體多個主要器官,包括:肝、腎和肺,母子均有致命危險,他是孕產婦與胎兒死亡的主因之一,全球每年造成超過 7 萬名孕婦死亡、胎兒死亡更逾 50 萬例,導致早產約 260 萬例。
施景中強調,子癇前症病程變化迅速,常見於懷孕 20 週後,若未及時發現與妥善處置,恐引發顱內出血、胎盤早期剝離,甚至子宮內胎兒死亡。
醫界專家都有共識,「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具備預測高危險妊娠的實用性,建議可作為台灣產科臨床風險評估與照護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國際上,德國自 2019 年起即針對中晚期子癇前症檢測建立制度,由政府醫療保險 (SHI) 補助孕婦在 24 週後受檢,最多可免費提供三次檢測。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 Stefan Verlohren 教授指出,該檢測已被德、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婦產科協會建議列為常規臨床參數,幫助診斷、預測子癇前症,並掌握疾病進展。
英國的全國性子癇前症病例分析顯示,發生癲癇發作時,孕婦事前並無高血壓或蛋白尿紀錄者高達 38%。因此,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 (FMF) 建議,22 週、36 週都應該重新評估子癇前症風險。若 22 週為中 / 高風險者,應於 32 週再次評估,36 週評估則有助決定分娩時機。

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 篩檢結果可協助醫師判斷是否提前用藥、安排生產計畫
中晚期子癇前症篩檢可藉由血液中 sFlt-1(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 1)/PlGF(胎盤生長因子) 比值掌握胎盤功能異常程度。檢測時機為懷孕 20 週後至 36 週,篩檢結果可協助臨床醫師判斷是否提前用藥、安排生產計畫,及早介入治療;針對懷孕周數較小且風險極高的孕婦,能及早促進胎兒肺泡成熟,並提前通報兒科新生兒團隊介入,確保母胎安全。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葉長青表示,子癇前症的症狀多變,難以單靠傳統指標 (如血壓、蛋白尿) 掌握風險,至今仍是產科領域中最難應對的高危妊娠挑戰之一。如今,透過生化指標可在症狀出現前就預警,將有助降低不良妊娠的發生率。
周產期醫學會指出,該檢測對基層婦產科診所而言,是快速識別高危險妊娠的的有效工具;在醫學中心則可發揮鑑別診斷與風險分級、精準照護的作用,為母胎安全提供多一層保障。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施景中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葉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