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常聽到坊間家長說,「6 歲以前的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也凸顯家長帶養嬰幼兒的不易,為了協助家長面對育兒挑戰,也防止暴力產生的可能,台灣適性發展協會副秘書長楊珮璉分享了照顧孩子的建議,提醒家長,透過建立生活規律,也能給予寶寶安全感,照顧者們更能降低焦慮。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 2,已成長為 5 年前的 1.2 倍,這些案件超過 9 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有 8 成是父母,遭受不當對待類型則以身體不當對待或疏忽照顧為多,顯示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於受家長照顧管教期間。
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發生原因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 52% 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 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 15% 等,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是家長育兒的難題。
楊珮璉提到,對每個成為父母的人來說,如何成為家長,這個答案的來源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但過去的經驗未必適用現在,而自己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家庭。她認為,教導孩子有許多是個別差異的事情,可能要經歷不斷失敗、嘗試的過程,這之中也需要專業的陪伴。
家長育兒少看社群影片 專家:減少比較心態
楊珮璉指出,以新手家長來說,可能會常遇到「不知道為什麼寶寶一直哭?」或是孩子不配合作息、頻繁情緒爆炸等,產生自責。她建議,可以為寶寶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只要滿足其基本需求,包括吃、睡,讓寶寶或孩子可預測每件事,在固定的時間和節奏上發生,可以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楊珮璉提到,而現今網路發達,許多家長的壓力會來自短影片,可能會看到有些人過著優雅、時尚的生活,能帶寶寶出國等,進而有比較心態,焦慮值也升高,但還是希望家長提醒自己,看到的只是在影片裡幾分鐘,看不見的背後可能也有很多辛苦的地方。
照顧者「停、看、聽」 選擇聽正向建議
對於孩子的發展,可設定界線。楊珮璉表示,不要害怕要求孩子,而是要先把規定建立好。她也說,因為孩子在不同階段,像是 2 歲的孩子可能語言有限,所以會透過搗亂或尖叫表達需求,可教孩子情緒以簡單語句闡述自己的感受。
楊珮璉說,當爸媽狀態好,孩子狀態也就會好,因此給照顧者 3 個建議,「停、看、聽」停止自責、多看看孩子的需求、在身旁的人給予建議時,選擇聽取正向的意見與支持。
衛福部保護司呼籲,在少子化的潮流下,嬰幼兒的脆弱性與未來發展性,讓他們更需要被呵護。家長的帶養雖然會遭遇困難及挑戰,但不使用暴力是每位家長都應遵守的底線,期待家長能理解及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與發展,用適切的方式回應及對待他們,讓孩子有好的親子依附與成長經歷,形成善的育兒教養循環。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