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 ADHD 患者自殺風險高?研究證實可觀察患者「就醫樣態」及時轉診、預防憾事

20230203_兒童、青少年 ADHD 患者自殺風險高?研究證實可觀察患者「就醫樣態」及時轉診、預防憾事

全球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約 5%;台灣本土約 7 %,同時 ADHD 也是兒童青少年最常見之精神疾病之一。近日研究發現觀察 ADHD 患者在自殺前的就醫情形,發現他們門診就醫比例高,一切都有跡可循。因此醫師建議,可就患者就醫樣態評估、篩檢出自殺高風險個案,便有機會預防憾事。

近年全球的年輕族群自殺率都在持續上升,自殺已然成為兒童青少年族群之重要死因之一。其中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兒少有高機率會合併其他情緒疾患、行為問題、學業職業功能受損、意外受傷等,甚至擁有較高自殺風險,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一般來說,ADHD 症狀包含專注力缺損,過動及衝動行為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患者受其症狀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比一般孩童還容易經歷學業表現不佳、在校人際關係問題、嚴重親子衝突及師生衝突等挫折。長期影響下,將不利於孩童的自我認同及自信建立,更導致他們進入青春期後,時常合併焦慮憂鬱等情緒疾患。

為了尋找相關自殺高風險族群及早日預防、降低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及全國死因統計,觀察出 ADHD 患者在自殺身亡前有較高的就醫比例和相關疾病診斷,此研究成果已發表並刊登至國際期刊《歐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研究追蹤到 379,440 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中,有 159 位自殺死亡個案;研究團隊另外選擇 3,180 位同樣具注意力不足過動診斷的存活病患為對照組。研究結果有 3 項重大發現。包括:

  1. 患有 ADHD 的自殺死亡個案,在死亡前 3 個月於急診、精神科、內科、神經外科及整形外科等門診的就醫比例高於對照組,以急診和精神科就醫比例最多,分別高出 7 倍與 5 倍。
  2. 死亡前疾病分布中,患有 ADHD 自殺身亡個案合併有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
  3. 患有 ADHD 自殺身亡個案擁有心血管相關疾患的比例也顯著較高。

深入探究原因,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神經發展疾患,通常於學齡前會有相關症狀表現。病因橫跨基因遺傳、腦部結構、功能變化、及後天環境等多重影響,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前額葉(負責計劃、思考、認知、排序、理智和評估的大腦部位)功能比一般人弱。

雖然現在的家長與過往相比,對 ADHD 更認識也更願意帶孩子就醫評估,但李宛臻指出,較可惜的是,臨床上仍常見到因對於藥物治療有許多擔心疑慮,或擔心精神疾病汙名化問題,而延遲就醫的兒童患者;如果孩子已合併有其他情緒行為問題、自殺傾向、物質濫用、犯罪、長期嚴重親子衝突等表現,往往治療效果會打折扣,且治療歷程也將加倍辛苦。

不過李宛臻強調,ADHD 患者的藥物治療反應佳,如果能搭配行為治療、增進親子溝通,其實預後表現相當良好。因此家庭、家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相當重要,若能增進家長對 ADHD 的了解,及早帶孩童就醫並接受妥善治療,便能避免未來進展到合併其他精神疾病或嚴重社會心理問題。

透過分析 ADHD 患者在自殺前的就診樣態數據,研究團隊認為 ADHD 患者的自殺防治除不僅限在精神醫療場域外,而是急診、內外科門診都須提高警覺,評估並篩檢出高自殺風險個案並及早轉介,才有機會降低其自殺死亡率,更盼能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

諮詢專家:
1. 台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
2.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

文/陳韋彤 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ADHD 兒童寒假可以停藥嗎?醫師:ADHD 藥物有助課堂外的表現、避免「開學症候群」
家長陪孩子共讀把握五步驟!有助改善兒童語言發展遲緩